近日,一部影片刷爆了朋友圈,它就是《我不是药神》。作为一部带有黑色喜剧色彩的社会题材影片,《我不是药神》六月末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就收到了广泛好评,上映3天票房破8亿, 6天17亿,随着口碑发酵,票房还将势如破竹的上涨。今天千锋老师就用大数据技术给大家解析一下为什么《我不是药神》会那么火?
首先,影片源于现实。《我不是药神》不只在国内造成万人空巷、组团刷票的局面,更是火到了国外,被外国评论家称为中国版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》。而事实上,这部影片是根据真人故事改编,绝不涉及所谓的抄袭。2013年轰动一时的“假药案”正是整个影片剧情的来源。
其次,影片直击痛点。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印度“格列宁”与瑞士“格列宁” 药性相似度达99.9% ,但两者之间的价格鸿沟可谓是天差地别,前者一瓶只需4000元,后者却要2.35万元。如此大的差距,如此高昂的药价让无数家庭倾家荡产,病急乱投医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神仙假药,反倒令患者痛不欲生。
最后,影片发人深思。《我不是药神》引来社会的广泛讨论,在票房大卖的同时,也引起了国人对重疾、医药、保险的思考。“命就是钱”可以说是电影故事主旨的高度浓缩。当然,也有人有网友评价说:“这部电影播出后,最大收益可能是卖保险的。”事实也可能如此!据支付宝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,在上周末,保险类小程序访问量同比上涨414%。
也许有人在看完电影后抨击高价制药商,但新药研发成本巨大。医药圈就流传着一句话:“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,那是因为你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,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。”专业人士认为,价格高是因为新药研发具有高投入、高风险、长周期的特点,尽管确实有回报率惊人的品种,但全行业来看,新药研发的IRR水平并非暴利。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,我们有理由相信“天价”专利药的现象有可能改善。就像影片结尾所说的“别再碰假药了,专利药进医保了。”
了解《我不是药神》所带来的影响之后,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影片热度。数据显示,《我不是药神》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首映第一天即迎来峰值,目前热度仍在持续;生活、情感、现实主义等是新闻媒体热议内容。新浪微博是影片最集中的热议平台、微信其次、天天快报、百度、今日头条等位于前列。利用大数据技术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关心的重点以及舆论导向,而这也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侧重。如果你对大数据技术感兴趣,建议你来千锋大数据培训班免费试听两周,这里有专业的老师面对面教学,还有免费视频教程供你学习。
cio时代网 报道:http://www.ciotimes.com/IT/155069.html
相关文章
了解千锋动态
关注千锋教育服务号
扫一扫快速进入
千锋移动端页面
扫码匿名提建议
直达CEO信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