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散列表为什么可以在O(1)时间复杂度内查找散列值
因为哈希函数的功能就是完成键到哈希值的映射,映射到的哈希值就是一个数字,被用来当作数组的下标,这个元素就是存储在数组的这个下标内。散列表用的其实是数组随机存取的特性。数组随机存取的复杂度就是O(1),所以散列表的查找效率就是O(1)。
什么是散列表
散列表(hash table),我们平时叫它哈希表或者Hash 表,你肯定经常听到它。
散列表是根据关键码值(Key value)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。也就是说,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,以加快查找的速度。这个映射函数叫做散列函数,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散列表。
由定义我们可以知道,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下标访问数据的特性,所以散列表是数组的一种扩展,有数组演化而来。
延伸阅读:
二、开放寻址法
开发寻址法就是但我们遇到了哈希冲突,我们就重新探索一个空闲位置,然后插入。
我们探索空闲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。
线性探测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,经过散列函数发现位置已经被占用了,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,依次往后查找,直到找到空闲位置为止。
比如一个散列表的大小为 10,一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之后,到了下标为 8 的位置,但是发现这个位置已经有数据了,那么就依次往后遍历,如果到了尾部,还是没有找到空闲位置,那么就再从头开始找,直到找到空闲位置。
查找元素和插入类似,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哈希值,然后找到对应位置数据,然后与查找的元素进行比较,如果相等,则它就是我们要找的数据,如果不相等,就依次往后遍历,如果遍历到空闲位置还没找到,就说明元素不在散列表中。
但是删除的时候稍微有点特别,我们不能直接删除数据,因为我们在查找的时候,如果找到一个空闲位置,就说元素不在散列表中,如果我们直接删除了之后可能会导致某些元素找不到。所以我们将要删除的元素,标记为 deleted,当我们查找的时候,遇到标记为 deleted 的元素,继续往下遍历。
线性探测法存在很大的问题,当散列表中插入的元素越来越多时,发生散列冲突的概率就越来越大,空闲的位置就越来越少,先行探索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,甚至在极端情况下,我们需要遍历整个散列表。
二次探索二次探索,和线性探索原理一样,先行探索每次的步长为 1 ,探索的下标依次为 hash(key)+0,hash(key)+1,hash(key)+2…,二次探索每次的步长变为原来的二次方,所以每次探索的下边为 hash(key)+0,hash(key)+1^2,hash(key)+2^2。
双重散列原来我们使用一个散列函数,双重散列,我们使用多个散列函数,我们先用名列前茅个散列函数,如果计算得到的位置已经被占用,就使用第二个散列函数,以此类推,直到找到空闲时的位置。
不管用哪个探索方法,当空闲位置变少的时候,散列冲突的概率会变得很高。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,一般情况下,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。我们用装载因子来表示空位的多少。 装载因子 = 填入散列表的元素个数 / 散列表的长度